当前位置:首页 > 网球专题 > 正文

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 肯尼亚选手刷新赛会纪录

2024年北京国际马拉松赛于10月20日清晨在天安门广场鸣枪开跑,来自全球35个国家和地区的3万余名选手参与了B体育官方网站这场盛事,经过激烈角逐,肯尼亚选手埃利乌德·基普乔盖以2小时05分42秒的成绩夺得男子组冠军,并刷新了赛会纪录,女子组方面,埃塞俄比亚选手蒂吉斯特·阿塞法以2小时18分31秒的成绩摘得桂冠,同样创造了新的女子组赛会最佳成绩。

本届赛事以“奔跑无界,连接世界”为主题,赛道延续了经典的“中轴线”路线,起点设在天安门广场,途经东长安街、奥林匹克公园,终点为鸟巢国家体育场,沿途吸引了数十万市民和游客为选手加油助威,展现了北京作为国际体育之都的活力与热情。

赛事亮点:高水平竞技与群众参与并重

作为世界田联金标赛事,本届北京马拉松吸引了众多国际顶尖选手,男子组比赛中,基普乔盖从起跑阶段便展现出强大的统治力,半程用时1小时02分50秒,最终以领先第二名1分23秒的优势冲线,赛后他表示:“北京的氛围令人振奋,这条赛道非常快速,我很高兴能在这里创造历史。”

女子组竞争同样激烈,阿塞法在最后5公里甩开卫冕冠军、中国选手张新艳,以破纪录成绩夺冠,张新艳以2小时23分15秒获得亚军,虽未能卫冕,但这一成绩仍刷新了她的个人最好成绩。

除专业选手外,大众跑者的表现同样可圈可点,赛事设全程马拉松、半程马拉松和健康跑三个项目,年龄最大的参赛者是B体育官方一位82岁的日本老人,而最小的选手仅16岁,来自上海的业余跑者王磊以2小时58分完成首马,他激动地说:“训练半年就‘破三’,感谢组委会的周密安排!”

科技赋能:智慧赛事再升级

本届赛事首次全面启用“5G+AI”技术,选手佩戴的芯片可实时监测心率、配速等数据,并通过云端同步至家属和教练的手机端,赛道沿线设置30个高清摄像点,结合AI算法自动捕捉选手精彩瞬间,完赛后即可生成个性化视频,组委会联合气象部门推出“分钟级天气预报”,为跑者提供精准气象服务。

环保理念也贯穿始终,所有补给站采用可降解杯具,完赛包中的奖牌由回收金属制成,T恤则采用玉米纤维面料,据统计,赛事共减少一次性塑料使用约12吨。

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 肯尼亚选手刷新赛会纪录

医疗保障:零严重伤病的背后

为确保选手安全,组委会部署了200名急救跑者、50个医疗点和18辆救护车,并首次引入直升机救援通道,北京急救中心副主任李明介绍:“我们采用分级预警系统,通过可穿戴设备提前发现选手异常体征。”全场仅处理轻微抽筋、擦伤等案例,无一人送医。

城市嘉年华:体育与文化的交融

赛道沿线设置了20个文化助威点,京剧、街舞、交响乐等表演轮番上演,在鼓楼附近的“老北京胡同加油站”,志愿者们用铜锅涮肉造型的充气道具为选手打气,成为社交媒体热议话题,终点区还特设“非遗市集”,景泰蓝、风筝等传统手工艺吸引大量外国选手驻足。

国际田联主席塞巴斯蒂安·科亲临现场,他在采访中称赞:“北京马拉松已成为全球标杆赛事,完美融合竞技性与包容性。”北京市体育局局长赵文表示,未来将继续提升赛事服务水平,助力北京建设“国际体育名城”。

中国选手表现:新生代崭露头角

尽管未能站上领奖台,中国选手仍有多项突破,24岁的云南小将陈天宇以2小时11分33秒获得国内男子第一,创近五年中国选手在北马的最佳战绩,女子组除张新艳外,00后小将李芷萱以2小时26分44秒位列第四,国家田径队总教练王嘉陵评价:“年轻选手的成长让我们对巴黎奥运会充满期待。”

商业价值:赞助金额创新高

赛事共吸引15家全球赞助商,涵盖运动品牌、汽车、金融等领域,某国际运动品牌大中华区总裁透露:“北马商业价值年均增长20%,今年投入较上届提升35%。”赛事直播覆盖80余个国家和地区,社交媒体相关话题阅读量突破8亿次。

市民反响:马拉松经济效应显著

比赛期间,沿线酒店入住率达95%,餐饮营业额同比增长40%,在终点区经营纪念品商店的张女士表示:“单日销售额抵得上平时半个月。”北京市文旅局数据显示,马拉松周末带动旅游收入超6亿元。

随着最后一名跑者在关门时间前抵达终点,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画上圆满句号,这项历经42年发展的赛事,正以更专业的组织、更开放的姿态,向世界传递着体育的激情与城市的温度。

2024北京国际马拉松赛圆满落幕 肯尼亚选手刷新赛会纪录

(完)